[舊版入口]
用戶登錄
按內容
按標題
按作者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機構
服務
會員
文學獎項
新聞
訪談
專題
直播
藝術
理論評論
文史
科幻
書匯
新作品
世界文壇
民族文藝
網絡文學
兒童文學
文藝報
魯迅文學院
訪談
李洱:我期許知言行三者統一
在我們的生活哲學中,有一句話叫“寧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君子的道路為什么越走越難,就是這個原因。而應物兄,就是個君子。
凌翼:為贛鄱文化立傳
寫作《大湖紋理》《贛鄱書》時,我懷著一種舍我其誰的責任感,真誠為鄱陽湖和贛鄱文化立傳。
畢飛宇:知識錯誤可能會讓作家錯失“茅獎”
“盡可能地寫短文章是一個作家的美德。”“作家不要犯知識性錯誤,否則讀者很容易就不信任你了。”
王晉康:中國科幻文學 將到達新的高度
科幻文學和當下的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是呈正相關,我相信隨著中國各方面的大趨勢發展,中國科幻文學在世界上應該占到相當的位置。
喻向午vs胡學文:文學的生命在于變
文學的生命在于變,不變絕對沒有出路。可以是題材上的變化,也可以是形式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形式上的,其實形式就包含著內容,反之亦然。
汪兆騫與徐劍暢談文學情緣
汪兆騫慧眼識珠,堅定了徐劍寫作的信心,使他在文學之路上腳步更堅實。而兩代“編輯人”與一名作家的編寫故事,也成為文壇佳話。
貝拉:以文學的形式去表現愛與信仰
愛和信仰這一文學藝術的母題成就了我的小說,也改變了我的生命屬靈。
植根人民土壤 綻放絢麗山花 ——訪《山花》創始人、詩人曹谷溪
“工農兵定弦我唱歌”,就成為我一輩子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的初心,也成為《山花》的辦刊宗旨。
田中禾:迷失與出走
以文學為“志業”,作家田中禾已在這條路上跋涉六十載。以深厚的思想積淀為底色,從形式、結構的推敲,到技法、語言的刷新,他從不愿意自我重復,亦不希望走他人走過的路,而是在藝術道路上進行無止境的探索和叩問。
蘇童:小說會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讓自己的作品成為經典,是所有作家的夢想。我當然不例外。我不敢輕佻地把自己的作品歸入經典一類。如果是一部經典,它的文本意義一定大于故事本身,大于時間,大于歷史,值得一讀再讀。
名家話文化:助力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北京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是偉大祖國的心臟,是全國人民向往的文化中心。
班宇vs張玲玲:虛構湖景里的真實倒影
任何一個文學裝置都會存在某種預設概念,在進行過程之中,也都會分生出許多枝杈。幾乎沒有一個文本是概念 /觀念的本體論。
李宇樑:用魔幻手法寫現實
靈幻的敘事與筆觸,表達生活和心靈中對溫暖、感動與愛的渴念。兩者都是對生活終極意義的指向,因為人類的生活自身,正是現實與魔幻的交織。
李修文談散文新作《致江東父老》: 為那些失意的人建一座紀念碑
對于李修文來說,他還有另一個雄偉的抱負,他想寫出中國式的文章,想從自己的筆下召喚出具有源頭意義的中國文章之氣。
徐則臣:大運河對我來說是個私事
作為一部書寫運河書寫歷史的文學作品,《北上》闊大開展,氣韻沉雄,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
楊克:“永遠在路上”的詩人
很多文人會喜歡逛書店,但是我跟大多數人不一樣,會更喜歡關注那個城市。因為我寫作的很多素材都來自于日常生活,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發現或者見識。
張玲玲:寫作不單是跟自我相遇
做記者培養了我觀察的耐心,在過去對采訪對象長期的觀察里,我逐漸訓練起自己長期觀察事物的能力,在不斷的凝視和回首中沉淀思考的深度。
張浩文:小說應對當下的社會發言
作家張浩文于2013年面世的長篇小說《絕秦書》,以其蒼涼的筆調,敘述了民國十五年到民國十八年旱災的發生全過程,直面人性的復雜曖昧,贊頌了民眾的守望相助。
陳蔚文vs徯晗:去表達城市中多元化的生存及具體的人
作家可以發現人類關系的錯綜復雜。我想這也是寫“城市文學”的意義所在,去表達城市這個迷宮中的多元化生存,生存下面的具體的人,以及彼此的聯結。
《小說月報》作家現在時:盧一萍
我喜歡成都這座城市。因為在這座城市的公園里,有許多白首相牽的老人。但我落戶在新疆哈密。因為我在新疆生活過二十余年,我的寫作也大多是以新疆為背景的,所以我希望用這種方式與它產生一種不離不棄的關系。
何平vs蔣方舟:“文學和世界互動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我覺得文學不僅僅是提供情節和人物,而是提供一種深入的可能性。
張欣:文學一直都在
文學一直都在,當我們欣喜和寂寞的時刻,當我們在深夜痛哭和奔跑的時刻,文學永遠是一燈如豆的存在。
文學期刊是傳播文學價值觀的媒體 ——《中華文學選刊》主編徐晨亮訪談
文學期刊過去被定義為一種刊載作品的平臺,但它同時也應該是傳播文學價值觀的媒體。
張檸vs朱永富:從形式史到精神史如何可能?
當代文學研究和批評實際上是在努力地尋找或者是建立自己學科的合法性,那么這樣的目的就要求當代的文學批評必須建立起屬于自己學科的“研究范式”。
孩子的心靈是一座花園 ——訪作家金波
認識兒童,發現兒童,書寫兒童永無止境。孩子的世界是一座富礦,孩子的心靈是一座花園。
王火:好的文學作品應是一個國家社會史的佐證
新聞是文學的一只翅膀,記者有良好的文字訓練,且見多識廣、閱歷豐富,一旦掌握了文學創作規律,轉型為作家并非難事。所不同的是,新聞寫一筆是一筆,要求真實簡練,把事情講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情節;而文學像畫水墨畫一樣,需要鋪陳暈染,創造出一個與現實同樣復雜且余味綿長的世界。
谷禾:運河岸邊的詩人
作為一名新通州人,谷禾與古老而簇新的運河朝夕相處,“它日夜流淌的濤聲早已融入我的血管和呼吸。我在河邊行游、長坐、尋覓、追索,所書寫和見證的不唯河流本身。
林森:漁獵生存邏輯激起創作欲
在林森看來,“小說家需要各種敏感,把一些熟悉的字組合成陌生的詞,背后會隱藏著很多故事。”
房偉:一個寫作者,要有一點題材的廣度
我之所以寫作,還是興趣的成分更多一點。小說創作,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虛構的熱情,也能實踐很多我對文學的想法,至于“學者型作家”之類說法,個人覺得順其自然吧,但求秉持著“熱愛文學”的本心來學習和寫作就好吧。
祝勇:走進故宮,就像沙粒吹進沙漠
600年的宮殿,7000年的文明,一個人走進去,就像一粒沙,被吹進沙漠,立刻不見了蹤影,故宮讓我們收斂起年輕時的狂妄,認真地注視和傾聽。
冰球开销